
上月31日,中日领导人于韩国庆州会面,高市早苗当场表示愿意推进战略互惠、坚持一中原则、建立稳定中日关系。对于一向强硬并且属于安倍派系的她来说这是很少见的。可是不到一天,她就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和台当局官员的合照,并配发挑衅言论,再鼓吹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,等于把承诺当众撕毁,公然踩红线。 中方反应很快并且很直接。我驻日使馆明确表示反对并提出抗议,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省,红线不能触碰,稳定不是口号,先要远离红线才有谈的空间;并敦促日本方面反省历史、纠正错误、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消除不良影响。措辞很重,指向日本在东亚历史上的伤痕和现在的挑衅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:不反思、再触碰红线,就没有好事情。
耐人寻味的是,中方并没有马上使用强力制裁,而是采取了“高举而不落”的策略:把话说透、把位置占住、红线画明,压力一直存在,但并没有顺着对方的节奏来。主要是因为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。政坛“朝小野大”,执政党不稳,高市仰仗安倍派的强硬基础,一方面要对华示好,另一方面又要向右翼交待,变脸就是这两种矛盾的产物。 经济方面,日本刚被美国“敲竹杠”,高额对美投资加上高价大米使得民众怨气高涨,很多人将生活压力归咎于高市内阁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些政客喜欢制造“外部敌人”,如果中国出重拳制裁,反而会帮她把国内矛盾向外推,号召一致对外,拉拢中间派来稳定自己的支持度。 中方不按剧本来,保持持续的压力使她既拿不出“强硬”的成果,又不能对外表现得好像没事一样,在野党和民众看得很清楚,是谁先挑起事端,是谁能翻盘。这样处理的妙处有三。第一,划清界限,台湾是中日关系的红线,要反复强调、不模糊,谁越线谁付出代价;第二,掌握节奏,不能被牵着鼻子走,给政治对手留出空间,让民众看清事实,长期压迫比短期冲击更能改变行为;第三,把历史摆到台面上来,反省不是口号,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,给台阶是敦促纠错,如果继续挑衅,就会让对方得到教训。
为什么高市一定要在台湾问题上踩线呢?因为她要给鹰派交代、出风头、给低迷的经济找理由。如果仅仅把外交当作选举的工具,用敏感问题博取关注,只会越陷越深。今天发合影,明天就要被国会和媒体问个清楚,前后不一的后果不好受。中国也提供了一条稳定的路线,不踩红线、说到做到、见诸实效。删掉挑衅帖、不再为“台独”背书、回到正轨来,才是给民众一种稳定的感受。如今台当局的虚荣心和日本政客的选票算计捆绑在一起,只会使区域安全更加不稳定。 工具和选项,中方并不缺少。贸易、供应链、科技合作、文化交流都是重头戏;更敏感的话题也可以讨论,比如琉球群岛的主权和历史法理。动手与否以及动手到什么程度,要看对方有没有知止。民间反应有担忧、有愤怒也有劝冷静,没有人希望全面对抗,因为社会成本很高;但是高市此次表演抢走了和平叙事,日本普通家庭在和高价生活用品算账、企业为对美投资调整预算、学生为就业焦虑,这些都是政治应该面对的真实压力。
这次事件就是一堂公开的课:国际政治不是舞台剧,承诺要有痕迹,红线要有所敬畏,合作要有诚意。高市在庆州说的不是随便能作废的话。对于中日两国来说,稳定是刚需、红线是底层逻辑,谁把红线当作选举的工具,谁就会为自己的投机行为付出代价。高市图的是短期的政治利益,而忽视了长期的国家利益;中方反制的高明之处在于不被牵着鼻子走,红线和道理没有讲清楚,压力放在了能够产生最大的内部效果的地方。 事情不会因此而停止,高市将会作出选择,是继续踩红线还是及时刹车,取决于她的政治判断以及对现实的尊重。中日之间那条线是几代人建立起来的秩序,并不是某位政治家手中的玩物,把这条线当成玩笑,付出的代价将会远远超过所有人的预料。
盛达优配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-配资论坛网-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