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胡教授游记
编辑|胡教授游记
很多人都说,三国后期人才逐渐凋零,相较于之前群雄并起、英雄辈出的中期,似乎显得有些冷清萧条。
但笔者却认为,这个时代的英雄争斗依然激烈如火,令人热血沸腾,波澜壮阔。
景元四年(263年)八月,魏军分五路大举进攻蜀汉。
展开剩余92%这次战争中,三国后期著名的魏将、武庙七十二将之一邓艾,作为战役的功臣,却不久后被诬陷谋逆,最终含冤而死。
在这场与钟会、姜维之间的复杂较量里,为什么邓艾会陷入家破人亡的悲剧,数年间未得平反?
真的是钟会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吗?
景元四年末,魏军兵行险着,成功一举灭亡蜀汉。战后,志得意满的邓艾获得了司马昭的高封:
他被封为太尉,增加邑户两万;而钟会仅封司徒,增邑一万户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此之前,只有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获得过一次两万户的食邑殊荣。
邓艾已六十多岁,作为老功臣,终于迎来最高荣誉。
然而,他万万没想到,几个月后,这些封赏将被翻转成囚牢与死刑的枷锁。
邓艾自幼丧父,虽身处南阳新野一大族,但失去父亲庇护的母子俩生活依然艰难。
建安十三年,曹操进军荆州,邓艾跟随母亲辗转北迁,成为汝南屯田民。
年幼时贫困且有口吃缺陷,却未曾消磨他立志建功的雄心。
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“文为世范,行为士则”两句,他自取名字为范,字士则。
但家族中另有人同名为范,邓艾最终无奈改名为邓艾。
因读过书、学识尚可,他在屯田农民中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,
但口吃之病让他难以升迁,最后只被安排为“上计吏”,相当于今日市级财政局工勤人员,苦干了二十年。
邓艾的转运虽迟,却终究到来。
在任上计吏时,他有幸拜见司马懿。
本是一场普通的工作汇报,司马懿却对邓艾的工作成绩赞赏有加,完全无视他的口吃,随即调他入太尉府任职。
不久后,邓艾转任尚书郎。
人生际遇,真是难以预料。
据史料,司马懿首任即掌管“上计吏”的“上计掾”,这让邓艾与司马懿之间的缘分显得意味深长。
此后,邓艾从一个屯田放牛娃逐渐追随司马懿步入仕途,建立了彪炳史册的战功。
邓艾的政治见解与军事才干深得司马懿赏识。
可以说,三国后期曹魏国力的稳固,邓艾功不可没。
嘉平元年(249年),高平陵变后,司马懿铲除曹爽夺权,邓艾作为嫡系被任命为南安太守。
在那里,陇右之地,他遇见了自己一生的劲敌——姜维。
直到景元四年(263年)两人最后一战前,邓艾与姜维已有四次正面对决:
正始十年(249年),双方战平:“假维节,复出西平,不克而还。”
正元三年春(256年),邓艾获胜:“维为魏将邓艾所破于段谷,死伤惨重,求自贬削。”
正元四年(257年),双方再战,依旧平手:“维率数万人出骆谷,屡次挑战邓艾,邓艾未应。”
景元三年(262年),邓艾再胜:“维率众出汉、侯和,败于邓艾,退守沓中。”
两人交锋,邓艾略占上风,这为他后续伐蜀大捷埋下伏笔。
司马懿去世后,邓艾先后效忠司马师、司马昭。
景元四年(263年),魏皇帝曹髦试图罢免权臣司马昭,结果被司马昭暗杀。
杀君事件震动朝野,司马昭急于立功以巩固威望,遂提出对蜀汉发动战争,之后再攻吴。
朝中众多官员反对,认为形势未稳,贸然开战风险大。
身为征西将军的邓艾也对此持反对意见,认为非良机。
但司马昭已下决心,派人当面斥责邓艾,让他闭嘴。
尽管大多数反对,钟会却坚定支持司马昭。
前有司马昭强势,后有钟会撑腰,邓艾知道,伐蜀战已箭在弦上。
魏军兵分五路:
征西将军邓艾领三万人攻沓中,与姜维对峙;
雍州刺史诸葛绪领三万人攻阴平,断姜维援军;
其余十余万兵由钟会统帅,攻取汉中。
邓艾心中不满,钟会带重兵攻汉中是大功,但自己却率三万人顶住姜维主力,吃亏不少。
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,姜维得知汉中失守,迅速撤军,绕过诸葛绪部队,退守剑阁关。
钟会攻占汉中,却被剑阁关断后路,计划被彻底打乱。
此时,邓艾无敌可敌,他提出一项大胆方案:绕道阴平偷袭。
阴平地形险峻,山高谷深,粮草运输极为困难,伤亡惨重。
粮草告急时,邓艾更是下令士兵以草毡裹体,从陡峭山坡滚下,如同以命相搏的赌博。
幸运的是,这赌注赢了。
随后,邓艾与诸葛瞻在绵竹激战,魏军大获全胜,围困成都。
最终,成都不战而溃,刘禅投降。
邓艾凭一己之力,一举摧毁了威胁魏国多年的蜀汉。
“自征伐之功,未有如此迅速者也!”
邓艾之死表面上因钟会所害。
钟会出身名门望族,父亲是钟繇,祖上名望显赫。
而邓艾出身寒微,手握三万兵即招司马昭疑心,钟会手握二十万兵却未被怀疑。
钟会也心生异念,图谋不轨。
他与姜维私通,意图借魏国内乱复兴蜀汉。
两人目的虽不同,却暗中勾结。
邓艾是最大障碍。
钟会精于谋算,巧妙挑拨司马昭疑心,伪造邓艾谋反信件。
司马昭信以为真,下令卫瓘逮捕邓艾。
邓艾不明所以,被迫束手就擒。
但钟会谋反败露,军中动乱,他和姜维被将士杀死。
按理邓艾应有生还机会,谁料钟会死反加速了他的命运。
卫瓘为保自身,派人追杀邓艾,斩草除根。
最终,三位伐蜀大将皆命丧乱世。
邓艾终生蒙冤,死后多年才得部分平反。
他虽然战功赫赫,却行事狂妄,常越权行事,令多疑的司马昭心生疑虑。
如刘禅投降后,邓艾未报备擅自封爵,事后又写长信辩解,自信满满。
他还对蜀官员嘲讽:“幸亏遇到我,否则早成刀下冤魂。”
这番傲慢让司马昭难以忍受。
此外,邓艾出身贫寒,无门阀士族背景,与司马家族及其盟友无私交,朝中敌人众多。
虽无谋反,卫瓘、胡烈等核心将领却纷纷举报其反叛。
司马昭仅凭迹象逮捕邓艾,却对钟会的叛乱一开始半信半疑。
钟会败死后,卫瓘私报仇杀邓艾,司马昭不仅不追责,还加官进爵卫瓘。
邓艾死后,他的子孙被屠戮妻孙发配,家破人亡。
直到泰始九年(273年),才部分平反,司马炎诏曰:“邓艾立下大功,受罪不逃,其子孙沦奴,吾甚哀之,命嫡孙邓朗为郎中。”
一代名将,最终凄凉收场,满腹冤屈,只得“受罪不逃刑”的结语。
笔者认为,在那个风云变幻、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,每个人的命运都被时代洪流推动。
他们或辉煌千古,或寂寞荒野,历史终会铭记他们的名字,感佩他们的壮阔人生。
有人曾作《伤邓艾》以志悼念:
屯田数十载,孤军刺江油。
竭智平蜀业,岂止图封侯?
弓焚雁翎侧,狗老类狐囚。
自古多名将,从来不白头。
——摘自《资治通鉴》、司马光著;《史记》司马迁;《三国志》陈寿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-配资论坛网-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